(在传统武术里,模仿宗师的动作,仍然是训练的重点)
在这一时期,医学、生理学,以及遗传学等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开始对运动训练发生影响。医学界和生理学界在肌肉和心脏方面的研究成果(1884年意大利生理学家安吉罗莫索发明的肌肉测量器、19世纪90年代心脏机能和血液循环方面的机关报发生、20世纪初血况测验、心血管效能测定方法的问世),逐渐进入运动训练研究领域。德心理学家温特的研究成果,使运动训练者开始从新的角度——运动员的兴趣(心理)来考虑训练的安排问题。另外,高尔登遗传研究中关于人的特性可测定的结论、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比内和西蒙关于联想与记忆的理论、技巧运动测定法则等问世,都为研究运动训练过程打下了理论基础。正是由于这些成果的运用,美国田径研究会(19世纪90年代成立)和竞技运动研究会(1907年成立)的探索才开始有了明确的方向。(传统武术与中医一样,仍然是前人的理论,改变的空间很小)
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运动指导者最终明白过来:要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不能仅凭个人经验,也不能处处模仿,更不能让运动员一味蛮干,而是必须在形成其运动技术的同时培养其取得好成绩必备的身体素质和能力。这种认识已经接近后来综合训练法和辅助训练法的理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万能运动员”的培养实践中,综合训练法和辅助训练法已逐渐被人们不太自觉地加以运用:体操运动员从事足球、田径练习,滑冰运动员参加游泳和跑步运动,摔跤运动员从事体操和田径训练。事实证明,后来的综合训练法和辅助训练法正是从这类不自觉的训练中开始起步的。
中国竞技武术以及竞技体育的发展真正进入更加科学时期,是在1979年改革开放后,我们才正式与世界接轨,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体育院校的建立,人才的走出去,请进来,专业运动队的建立等等,才使是中国的体育以及散打,竞技武术训练方法飞速发展。
传统武术与少林功夫同属于民间群众武术,非常难以用一个标准衡量它的好与坏。流传了几百年上千年,你说他对与错都不太好。现在最好办法就是发展、改革、创新才是出路。
传统武术少林功夫有两个问题,应是不太好,一是与现代的运动学接轨不够,也许有人不赞同用现代的运动学,解剖学去解释传统武术,但目前整个体育界的学术、理论都是现代体育学,少林功夫要遵循自我的理论,仍按前人的方式发展有些难度。二是传统武术里的观念落后,只是不断的重复前人的轨迹,以模仿前人的动作为正宗,以宗师的拳谱动作为楷模,这种观点非常不可取,人的环境,训练的器材,营养,医疗条件,人的兴趣,人的体态,机能,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何更好的发挥不同人的兴趣,特长,是现代教育的重点,就如提倡了多少年的素质教育。中国传统武术如果还是没有改变。估计真只剩下花拳绣腿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