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出自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注释西塞山:在浙江湖州。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赏析诗人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渔乡山水图,“白鹭”与“鳜鱼”相映衬,为宁静的水乡增添了一丝生机,在秀丽的风光中,诗人寓寄了热爱自然的情怀。
完善
原文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悠然自得地垂钓,就算下了雨也不回家。
注释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西塞山:在浙江湖州。白鹭: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肥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完善
1、
彭玉平.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42-43页
鉴赏
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这是一首色彩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乐自然的抒情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明地点;此西塞山何处?鄂州、湖州?虽有异议,对词境来说倒无所谓。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众禽无此格,玉立一间身。清似参禅客,癯如辟谷人”、“漠漠江湖自在飞,一身到处沾渔矶”,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这首词通过对渔人垂钓的描绘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表现了词人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前两句点明渔人垂钓的地点和时节,描写了山、水、鸟、花、鱼,勾勒出一幅宁静优美的垂钓图画,为后续人物的出现铺设了背景;后三句描写渔人捕鱼的情态,结句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既体现出词人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显现出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淡泊。
张志和
张志和(732年—774年?),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11篇诗文 ► 8条名句
完善
猜您喜欢
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
——黄庭坚《题子瞻枯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佚名《蒹葭》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四首》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经·第二章》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水浒传·第十四回》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杜甫《百忧集行》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