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迟从周代起,国家开始使用漏刻计时并设立专职机构管理时间。秦朝太子宫中设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一职,负责管理漏刻为皇太子服务。到西汉制定《太初历》时,漏刻开始成为天文计时仪器,由“太史待诏”掌管。另外,汉代光禄勋卿下设“郎官”一职,负责用漏刻为皇宫日常生活、礼仪制度提供时间服务。这三套管理漏刻的制度也被沿用到清朝。
滴滴答答均匀的从带孔的陶罐中流出,时间有条不紊一点点地流逝,这种现象启发远古时期的人们用流水计量时间。最早出现的沉箭漏就是在漏壶中灌满水,一个竹制或木制的小舟漂浮在水面上,小舟上竖一带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从漏壶盖子的孔中穿出。小舟随着漏壶中水位下降而下降,漏壶盖遮到木尺的那条刻线就指示到了甚么时间。汉武帝时期出现了浮箭漏。它由两只漏壶组成,一只用来供水,一只用来接水,接水的壶因其内装有箭尺通常被称为箭壶。水均匀地从供水壶流到箭壶,箭壶中的水位逐渐上升,小舟上的木尺也逐渐上浮,指示时间的多少。
宋朝天圣八年(1030年),身为龙图阁侍制的燕肃向宋仁宗献上了莲花漏的制作方法,这就是著名的燕肃莲花漏。这种漏壶因其箭壶上有一铜制荷叶,叶中支一莲花,上端饰有莲蓬的刻箭从莲花心中穿出而得名莲花漏。它有两个供水壶,分别叫做上匮和下匮,向箭壶供水的下匮旁边有一溢水口,依次连接着铜制的节水小筒、竹注筒和减水盎。虽然燕肃莲花漏和当时使用的秤漏相比有很大的长处,但是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了秤漏,加之管理漏刻的人缺乏操作莲花漏的经验,致使莲花漏优点无法正常发挥。直到司天监对燕肃莲花漏作了长达三年的反复检验后,才开始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