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位于河南省北部,西依太行与林州市连山,东临淇河与浚县共水,北与鹤壁市毗邻,南与卫辉市接壤,隶属鹤壁市,是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科技进步先进县,全省畜牧强县、经济管理扩权县和对外开放重点县,是河南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六大服装产业基地之一。县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称朝歌,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和春秋时期卫国国都,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因有北方漓江之称的淇河流经于此而闻名,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沿革
淇县古为沫邑。唐(尧)、虞(舜)、夏、商时代归冀州管辖。殷王武丁、武乙曾迁都于沫,帝乙于约公元前1115年定都于沫,其子帝辛(纣)因之,并将沫更名朝歌。
约公元前1066年,周灭殷后,封纣子武庚禄父,并设“三叔监殷”,监视武庚。约公元前1063年武庚叛周被杀,成王将朝歌及“三监”之地封给武王少弟康叔,建立卫国,仍都朝歌。春秋时(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改为朝歌邑,属晋辖。
战国时(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属魏国辖。秦灭魏统一中国后,取其地归三川郡辖。
秦末,西楚霸王项羽分魏析置殷国,仍都朝歌。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初,设朝歌县于殷旧址,属河内郡。新王莽时改朝歌为雅歌。东汉时又复置朝歌县。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朝歌县改属魏郡辖。
三国时(公元220年~公元280年),曹魏将朝歌升为郡属冀州,辖朝歌、汲、共、林虑、获嘉、修武六县。晋时(公元265年~公元317年),改朝歌郡为汲郡,朝歌为县,归汲郡辖,属冀州。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改朝歌县属司州部河内郡。北魏分朝歌西北置临淇县,属林虑郡。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复置朝歌县,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分朝歌为魏德县。北周武帝(公元561年)改义州(今卫辉市)为汲郡,治所朝歌。朝歌还曾为修武郡治所。
隋时,初年罢郡,改汲郡为卫州,朝歌县属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分朝歌东南置清淇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清淇县和朝歌县,改置卫县。在朝歌址置汲郡。
唐时,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置清淇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朝歌殷墟地以西为卫县鹿台乡。十七年(公元643年)废清淇县入卫县,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复置清淇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又废,入卫县。五代(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时建置依旧。
北宋时,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实行军管,改卫县归安利军辖,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废卫县为镇,入黎阳县。元祐间,复置卫县,属浚州通利军辖,殷墟地鹿台乡仍属卫县。金代,卫县归浚州辖。
元代,宪宗五年(公元1255年)于鹿台乡置淇州,属中书省卫辉路,卫县废为集,属淇州,并置临淇县为倚廊。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淇县属大名路。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废临淇县入淇州。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淇州治所移至今林州市临淇,复置临淇县,后并入淇州。
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二月,改淇州为淇县,属河南省卫辉府辖,弘治间,划庆丰等淇河东八社归浚县。
清代,淇县仍属河南省卫辉府。
民国二年(1913年)淇县属河南省豫北道。不久,废府州,设道尹,淇县改属河南省河北道。民国13年(1924年)淇县属河南省第三行署。民国27年(1938年)2月日军入侵淇县,属河南省豫北道。民国32年(1943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淇县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属太行七行署。民国33年(1944年)3月,改为淇汤联合县,12月改为汲淇联合县,先后属太行七行署和三行署、五行署。民国34年(1945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淇县东南部建立了卫滨县第五区,属晋冀豫边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国民党淇县政府占据县城。民国36年(1947年)3月,汲淇县分设,建立人民民主政府。民国38年(1949年)5月,淇县全境解放,原驻西部山区的中共淇县县委和淇县人民政府迁驻淇县城内。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淇县属平原省安阳行署。1952年10月,平原省撤销,淇县改属河南省安阳行署。1954年9月,淇县并入汤阴县,原淇县城关镇改为朝歌镇,仍属河南省安阳行署。1959年10月,撤销安阳行署,原淇县归新乡行署辖。1961年,复置安阳行署。1962年8月21日,恢复淇县建制,仍归安阳行署辖。1983年10月20日淇县改属安阳市辖。1986年1月18日,改属鹤壁市辖。
行政区划
全县共分6个区,区政府分别在:一区城关东街、二区北阳、三区郭庄后西岗、四区黄洞、五区高村、六区庞村。1949年12月,全县并为4个区:一区政府在县城南关关帝庙,二区政府在高村街路西,三区政府在西岗衡路西,四区政府在前嘴村。全县共168个行政村,370个自然村。1952年区下设乡,全县共设乡56个,直至淇县并入汤阴县。
1954年9月淇县并入汤阴后,原淇县境内设高村为汤阴县九区、前嘴为十区、朝歌(原淇县城)为十一区、西岗为十二区,称南四区,共辖41个乡。1955年区合并,南四区变为朝歌、庙口两个区,辖29个乡,新设了朝歌镇。
1957年撤区并乡,划为北阳、迁民、枣园、高村4个乡,保留庙口区和朝歌镇。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原淇县境内成立朝歌、北阳、西岗、高村、庙口5个人民公社,村改为生产大队,组改为生产队。
1962年8月恢复淇县建制,将原朝歌人民公社改为城关人民公社。
1964年9月25日将庙口人民公社西部山区划出,单设黄洞人民公社。
1965年4月20日,将城关、西岗、庙口、黄洞人民公社一部分划出增设桥盟人民公社,1982年3月9日,又将城关人民公社改为城关镇,此时,全县共有桥盟、庙口、黄洞、高村、西岗、北阳6个社和1个镇。
1982年,全县有172个大队,1213个生产队,361个自然村。1983年12月,全县将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组。
1993年2月,将高村乡改为高村镇。1994年全县共有2镇5乡,即:城关镇、高村镇、桥盟、庙口、黄洞、西岗、北阳乡。共辖176行政村(村民委员会),362个自然村,1213个村民小组。
1999年,淇县辖2个镇、5个乡:朝歌镇、高村镇、黄洞乡、北阳乡、西岗乡、庙口乡、桥盟乡。
2000年,淇县辖2个镇、5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49986人,其中:朝歌镇49394高村镇46003桥盟乡29223庙口乡29399黄洞乡11639西岗乡46838北阳乡37490
2005年12月31日,淇县辖3个镇、4个乡:朝(ZHAO)歌镇、高村镇、北阳镇;黄洞乡、西岗乡、庙口乡、桥盟乡。淇县今辖5个镇、2个乡:朝(zhao音调第一声)歌镇、高村镇、北阳镇、西岗镇、桥盟乡、庙口镇、黄洞乡。县人民政府驻朝歌镇。
2010年9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鹤壁市淇县撤除了朝歌镇和桥盟乡,新设立了朝歌街道办事处、桥盟街道办事处、卫都街道办事处和灵山街道办事处。调整后,淇县由原来的7个乡(镇),调整为高村镇、北阳镇、西岗镇、庙口镇、黄洞乡5个乡(镇)及朝歌街道办事处、桥盟街道办事处、卫都街道办事处、灵山街道办事处4个街道办事处。
2014年,淇县辖5个乡镇(高村镇、北阳镇、西岗镇、庙口镇、黄洞乡)及4个街道(朝歌街道、桥盟街道、卫都街道、灵山街道)。
2022年全县总面积567平方公里,总人口30.1万人,辖9个乡镇(办),162个行政村,17个居委会。
北阳镇北山门口村北阳村常屯村大马庄村大水头村东裴屯村段窑村高楼新庄村衡门村黄堆村良相村刘庄村南山门口村南史庄村南宋庄村南小屯村南阳村骑河黄庄村青羊口村山头村上庄村十里铺村十三里堡村水屯村宋窑村王庄村卧羊湾村武庄村西裴屯村下庄村小庄村油城村玉女观村枣生村朝歌街道稻庄村东关村东街村付庄村阁南村后张近村南关村南门里村南杨庄村前张近村三海社区上关社区石桥村韦庄村西街村西坛社区下关村中山街村高村镇北小屯村大屯村二郎庙村冯庄村高村古城村贯子村韩楼村和尚庙村花营村花庄村靳庄村礼河屯村刘河村漫流村三里屯村石佛寺村石河岸村思德村万古村王屯村肖屯村新乡屯村新庄村杨晋庄村杨吴村鱼坡村黄洞乡鲍庄村东掌村对寺窑村黄洞村柳林村全寨村石老公村温洞村温坡村西掌村小柏峪村闫岭沟村鱼泉村纣王殿村灵山街道北四井村大石岩村凉水泉村南四井村小滹沱村赵庄村庙口镇白寺村鲍屯村北大李庄村北史庄村大滹沱村东场村葛箭村老庄村马圪垱村庙口村三王庄村山郭庄村上曹村土门村王洞村下曹村仙谈岗村小岩沟村形盆村原本庙村桥盟街道崔庄村东关庄村董桥村古烟村郭庄村泥河村七里堡村桥盟村石岗凹新庄村吴寨村余庄村赵沟村卫都街道大洼村关庄村黑龙庄村红卫村黄庄村泉头村小马庄村小洼村杨庄村袁庄村西岗镇包公庙村大车村窦街村方寨村郝街村河口村皇王庙村霍街村纪庄村江屯村姜庄村康庄村刘拐庄村留店寺村罗园村马湾村马庄村南大李庄村坡李庄村坡袁庄村迁民村秦街村三角屯村沙窝村石奶奶庙村宋街村宋庄村卧鸾村西岗村小车村辛庄村闫村原庄村臧口村枣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