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嫁溯源
嫁妆古称“妆奁”,原指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后来就泛指女家陪同女儿一起出嫁的兼备实用性和礼仪性的物品。从文献记载看,春秋时代就已经兴起了陪嫁的习俗,当时有名的政治家百里奚就是作为晋国公主的陪嫁而进入秦国的。重金陪嫁的风气在南北朝时期极为盛行,庶族为把女儿嫁给士族子弟以抬高身份,宁可陪送许多财物以弥补自身门第的不足,故又将“陪嫁”称为“陪门”。
父母出于骨肉亲情、家族体面,以及为了确保女儿嫁入夫家后的地位,往往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女儿置办一份丰厚齐全的奴妆。“赔不尽的田女,办不尽的年”,婚礼消费对于娘家人来说,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
妆奁种类
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来形容嫁妆的丰厚和嫁女的壮观场面。“十里红妆”的整套器物从家具摆设到床上用品,应有尽有:大到千工床、小到针头线脑,一应俱全。旧时富贵人家陪嫁妆奁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儿种:
(1)硬木什器类
包括带箱座的樟木箱子一套,取双数如二、四、六、八对,内装四季衣服、尺头衣料、各式鞋履;花梨木或楠木首饰匣一对,内装成套的金银首饰、珠宝玉器:除此之外,还有用红木等高档材料制成的梳妆台、穿衣镜、盆档、盒架等。
(2)摆设器皿类
包括花瓶、果盘、果盒、茶壶、茶杯等日常家庭用品,材质多为瓷器、银器、铜器、漆器或景泰蓝器皿。
(3)床上用品类
包括床单被褥、绣花枕头、帐幔、床帘等。陪嫁床上用品的数目很有讲究,四铺四盖谓之“四平”,八铺八盖谓之“八稳”,六铺六盖谓之“六六顺”。
(4)梳妆盥洗类
主要是镜匣,内装镜子,附带抽屉,抽屉里装有梳子、头针、胭脂花粉。除此之外,还有脸盆、脚盆、浴盆、洗衣盆等。平民人家嫁女,陪嫁中没有古董陈设之类的贵重物品,但是两床被褥、四季衣服、一对箱子、一套盆桶,一对灯烛和几件简单的首饰是必不可少的。穷苦人家至少也得有木箱、马桶和灯烛。
特色嫁妆
(1)子孙桶
“子孙桶”又称“喜桶”,就是漆红的桶,桶里放上些红枣、花生、桂圆、瓜子、云片糕,以及半生不熟的红鸡蛋等物品,取其早生贵子的寓意。桶盖上贴上红喜字,再用红线扎牢,讲究一点的人家还要用块大红布将其包住。送嫁时必须请一个模样俊秀的小男孩背着“子孙桶”跟着抬嫁妆的队伍一起走。到了新郎家,依照各地不同的习俗,对子孙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地方是男方家请来一个健康活泼的男孩掀开桶盖子,取出桶里的“彩头”,然后朝里面撒尿,意在祝福新婚夫妇头胎就生男孩。有的地方是成亲之夜,喜娘一边往外倒桶内的物品,一边念“口彩”:“子孙桶,滴溜圆,子子孙孙做状元”。有的地方是男方收下子孙桶后,取出里面的东西,然后请一女厨用烧沸的肉汤来涮洗,称之为“百子汤”。
(2)女儿酒
用女儿酒作为嫁妆是浙江绍兴地区的风俗。家中若有女孩出生,便在女儿出生后选用精白米、优良麦曲等酿酒数坛,并请画匠在坛子上精心绘出山水花鸟、亭台楼阁或寿星仙鹤等吉祥图案,名曰“花雕酒”,然后泥封窖藏。待到女儿出嫁之日,这几坛花雕美酒便是送奁队列中最人注目的陪嫁,称其为“女儿酒”或“女儿红”。婚宴上,男方家就用此酒招待来客,启封时芳香扑鼻,味美醇厚。
(3)长命鸡
豫东淮北一带的送妆队伍里,少不了一个男童怀抱一雄一雌一对“喜鸡”,“鸡”同“吉”,“吉”上加“吉”,诸事顺利。按规矩,这对陪嫁鸡要精心喂养到老死,并同葬一棵树下,象征新婚夫妇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恩爱之情,又名“长命鸡”。
攒妆添箱
嫁妆的丰检厚薄成为衡量女方门第贵贱、身份高低的一个标志,所以与此“体面”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亲朋好友都会在嫁妆的置办上赞助一下。嫁妆的来源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出自自家的积蓄和采办,即“攒妆”;另一部分来自亲朋好友的赠送,谓之“添箱”或“添妆”。讲究礼仪的人家在收到男方的大定聘礼或请期议定后,便把聘礼中的酒肉点心,干鲜水果分成很多份,随同喜帖,一起给亲朋好友送去。这些人收到喜帖后,自然会把礼金和“添箱”礼物送来。
送嫁妆
送嫁妆的主要工具是“嫁妆托子”,旧时婚礼一般从喜轿铺里租来“嫁妆托子”抬嫁妆。嫁妆托子是一种特制的长方形金漆雕花桌子,四周有栏杆,放在桌子上的箱柜匣盒,古董陈设、各类器皿及其他一切杂物用具,都用红线圣与栏杆栓系牢固。
陪嫁这个话题之前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现在从传统婚俗来看还是有必要的。嫁妆决定了新娘在日后婚姻生活中的底气。倒不是说嫁妆越多越好,但是嫁妆决定了娘家对女儿的重视程度。娘家就是女儿的底气,娘家人看的重婆家自然也不敢怠慢。